自2019年行业推出210大尺寸硅片(G12)以来,“尺寸之争”就成为了光伏行业热议的话题,光伏行业也分为了182和210两大阵营。不过,纵观光伏行业产品尺寸的历史沿革,以及G12对全产业链降本增效所做出的贡献,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所谓的“尺寸之争”,G12硅片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必然会成为引领光伏行业未来5-10年发展的主流技术。
光伏行业是一个由供给决定需求的行业,度电成本是决定行业兴衰的命脉。就行业属性而言,光伏行业是一个典型的由供给决定需求的行业。由于目前光伏技术主要应用于发电领域,而电力行业属于公共事业,企业没有定价权,因此度电成本就成为了光伏发电能否替代火力发电的关键。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数据,就是光伏度电成本在2009-2020年间下降了87%,并且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平价上网,这也是今天光伏行业能够成为实现“碳中和”目标的关键路径的核心原因。
由此可见,光伏行业今日的繁荣,主要源自于持续的技术创新所引发的度电成本的下降。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,光伏行业并未实现用户侧的平价上网,配套设施也有待完善,未来仍需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以支撑行业发展。在今年年初举行的“光能杯”活动的演讲中,沈浩平直言不讳的指出,“光伏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更大、更薄、更高效率、更优性价比,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。”对于由供给决定需求的光伏行业而言,降本增效、平价上网才是行业发展的基本逻辑。
回首光伏硅片尺寸的变迁史,其实也经历了由小变大的过程。硅片尺寸从最初的5英寸,逐步发展到后来的6英寸和8英寸,直至推出的12英寸。像我们所熟知的M2、M6等产品便属于8英寸的范畴,而M10则是在8英寸的基础上升级而来。
其实,210尺寸的出现不过是大势所趋而已,只是在技术和产能层面的进入壁垒,对既得利益者形成了较大的冲击。
210大尺寸硅片能够显著降低产业链成本,相比于182尺寸在降本增效上优势显著。210尺寸的推出,不仅推动了光伏产业的降本增效,更是对硅片生产技术的一次彻底颠覆。除了能够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外,210尺寸同样能够推动产业链下游各个环节的“降本增效”。对于电池片企业而言,210尺寸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出更高功率的电池片,继而有效降低单位能耗和单位折旧;对于组件厂商而言,210尺寸除了能够降低单位能耗和单位折旧外,还能够实现更高的组件功率与封装密度,降低单瓦辅材的耗量;对于光伏电站投资者而言,210尺寸的功率更高,能够降低支架、桩基、电缆、桥架等BOS成本,继而推动度电成本的下降并提升项目的IRR水平。
综上所述,无论是从历史视角审视硅片尺寸变化的原因,还是从现时角度分析210大尺寸硅片对于产业链降本增效的推动,都证明了大尺寸、薄片化是光伏行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由之路。由于半导体行业的18英寸晶圆受到热场尺寸、拉晶工艺、破片率、综合成本较高等诸多条件的限制,在短期内难以取代目前主流的12英寸。这意味着对于光伏行业而言,未来5-10年12英寸硅片大概率将成为极限尺寸。